亚瑟在线中文影院官方网站_农村女妓女野外bbw_国产无矿码直接进入_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软件久久国产亚洲AV无码麻软件_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小说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百科 > 正文
如果可以陪蘇軾走一段路 環(huán)球觀速訊
來源:正和島  時間:2023-05-21 20:21:41
字號:

蘇軾無疑是我們倍感親切的古人,他身上常見的標簽便是"生活美學達人"和"天才文學家",事實上,蘇軾并非"天生的詩人",作為一位縣城青年,他在去汴京科考之前,幾乎沒寫過有品位的詩,是在漫漫人生之旅,經(jīng)歷過起起伏伏,逐漸成為后人所熟知的蘇東坡。

你可曾想過,如果能穿越回九百多年前的宋朝,遇到正在旅途中的蘇軾,你會想陪他去什么地方,聊些什么?正是基于這種好奇,曾任文化記者的作家周文翰寫了一本近800頁的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,以近似記者的視角重建蘇軾的人生之旅,展開一段段穿越時空的隨行采訪,并在一幕幕具體的情境中構(gòu)筑了蘇軾眼中的北宋。

周文翰,藝術(shù)和建筑評論家、作家。曾任文化記者,后赴印度、西班牙、東南亞等地旅行和寫作,現(xiàn)從事文化研究和藝術(shù)展覽策劃。近年來致力寫作"文人視覺傳記",連通古今,呈現(xiàn)出古人所面對的視覺景觀、信息環(huán)境。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為何要寫蘇東坡

蘇東坡是現(xiàn)代中國人很了解的古人之一,他的文章、詩詞,大家現(xiàn)在仍然在讀,他說的一些話被很多人當作人生格言?,F(xiàn)當代的文史學者、作家也寫過很多關(guān)于他的書,有的研究他的詩文、思想,有的講述他的生平,關(guān)于他的傳記可能已經(jīng)有十幾本了。在已經(jīng)有這么多本的情況下,我為什么還想寫一本蘇東坡傳?回想起來,可能有3個緣由。

第一個緣由就是我跟他感情上的親近。我很小的時候,背過蘇軾的很多詩,比如寫廬山的"橫看成嶺側(cè)成峰",寫西湖的"淡妝濃抹總相宜"。當時對蘇軾有一個印象,就是語言很簡約,又很有哲思,很容易打動一個少年的心靈。

1993年,整整30年前,我在老家甘肅白銀市的一個書攤上買了一本《三蘇選集》,這是研究蘇軾的資深專家曾棗莊先生編的一本書。我把它放在床頭,經(jīng)常拿起來翻看。選集一般會選他最經(jīng)典的作品,而且是當代人最能共情的作品,所以當時我對蘇軾的印象就是一個特別通達、特別瀟灑的文學家。這種感情上的親近是我寫蘇軾傳記的第一個理由。

15年前,也就是2008年,我開始寫《中國藝術(shù)收藏史》。寫這本書的過程中,我發(fā)現(xiàn)蘇軾對中國的收藏文化有很大的影響,因為他本身是一個書法家,也是一個畫枯木怪石的畫家,而且作為當時最著名的一個詩文作家,有很多收藏家、畫家都拿來自己的藏品或作品請?zhí)K軾寫題跋,所以蘇軾寫了許多關(guān)于書畫和收藏的論述,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很多收藏家,也影響了后世收藏文化的發(fā)展。

于是,我生發(fā)出一個想法,想寫作為藝術(shù)家和收藏家的蘇軾。因為這個原因,我開始讀蘇軾的詩集、文集、年譜。讀的過程中,我心中原先的蘇軾形象慢慢倒塌了,因為我發(fā)現(xiàn),蘇軾實際上并不那么瀟灑,他這一生經(jīng)歷了很多痛苦,有很多困頓的時候,他甚至沒法跟別人說,只能寫寓言或用比喻的方式來表達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一個新的、更豐富的,帶著血也帶著淚的蘇軾慢慢在我心里浮現(xiàn)出來。所以我想,與其寫一本"作為藝術(shù)家的蘇軾",還不如寫一本"作為蘇軾的蘇軾",把他全部的人生都寫出來。藝術(shù)只是復雜人生的一部分,可能你理解了他的整體,才更能夠理解作為藝術(shù)家、作為收藏家的他。那時我就生出一個想法,寫一本蘇軾的傳記。這是第二個緣由。

第三個緣由,來自我對傳記寫作的思考。古代藝術(shù)家的傳記通常有兩種模式,第一種是傳記小說,故事性很強,但里面有很多編纂的情節(jié)和人物。我當過記者,習慣追求真實性,對這種寫法會有些質(zhì)疑。還有一種寫法是評傳,一般都夾敘夾議,比如寫杜甫的傳記,有的作者會引用朱熹對杜甫的看法,甚至引用黑格爾對藝術(shù)的某個論點。我總覺得這種寫法的割裂感太強了,于是我想,能不能有一種方式,既嚴格依據(jù)史實描述傳主的成長,同時用一種很貼近的寫法寫人,可以吸納一些傳記或小說的場景描寫,但不虛構(gòu)人物、不虛構(gòu)情節(jié)、不虛構(gòu)對話。我想做這方面的嘗試,于是寫了這本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。

這本蘇軾傳有何不同

寫完這本書以后,有朋友問我,你寫的這本蘇軾傳跟其他傳記最大的不同是什么?我覺得可能有兩點。

第一點就是從心態(tài)上,我不是以一個仰慕者的視角去看待蘇軾、寫蘇軾的,我沒把他想象成一個浪漫主義英雄或是詩文天才,我想把他當作一個平常人來對待。因為我當過記者,所以寫這本書的時候,我經(jīng)常想象自己一邊跟蘇軾一起散步,一邊采訪他。我也不是一個話多的采訪者,只是簡單地問他幾個問題,然后聽他絮絮叨叨地說話。

在這段路上,我一邊聽他講述,一邊觀察他走路的姿態(tài)是怎樣的,他走累了要吃什么,他面前出現(xiàn)了什么景色,是一座城池還是一條小溪。我在觀察這些東西,也在體會天氣的溫度、濕度,我希望把這些很具體的,對人生和時空的體驗寫進這本書里面。

我是個愛旅行的人,雖然寫古代人物主要通過文獻來尋找信息,但我還是會去實地勘察,感受一個人在真實的空間里對溫度、濕度、交通的體驗。也許通過理性考慮,你也能對這些東西大致有個印象,但是只有到達那個真實的空間里,你才能把它寫活。比如我們知道南方夏天一定很熱,但到底熱到什么程度呢?熱到你四五月份去杭州,四五點時背上就已經(jīng)出汗了,這時候你就能理解為什么蘇軾在杭州的時候,寫過自己經(jīng)常光著身子躺在佛寺里面,讓隨從撓他的背,因為真的很熱,汗出得非常多。我希望我去實地考察之后,也盡量把我對當?shù)氐母兄獙懙綍锩妗?/p>

第二點不同,在于我寫作的方法。我想寫一本"視覺傳記",這不是說要用很多插圖來印證我的文字,而是我想通過研究蘇軾的詩文和同時代的其他史料,重建蘇軾所面對的視覺環(huán)境和信息環(huán)境。

舉個例子,這本書的第一章寫蘇軾22歲去汴京參加科舉考試,一般傳記寫這段,會寫他順手牽羊般地考了很高的成績,又得到歐陽修的贊賞,成為一個名人。但我的思路不一樣,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寫蘇軾進入這座城市時,對這座城市的初印象。他進入汴京城的時候大約是五月底、六月初,根據(jù)史書記載,當時的汴京已經(jīng)下了整整一個月的雨,蘇軾到達的時候雨還在繼續(xù)下著。

所以他當時是非常狼狽的,天上在不停地下雨,地上全都是泥,很多街道需要坐小船和竹筏才能進去,他和父親、弟弟在別人的接應(yīng)下,匆忙進入一座寺廟里休息。他們住下以后,這場雨又下了一個月,所以他們根本沒法出去逛這座城市,蘇軾也被局限在寺廟的房間里面,每天跟弟弟一起背書,準備科考。實在無聊的時候,就去旁邊的院子里看看禪宗六祖畫像。這就是他對汴京的第一印象。

等到七月初天放晴,蘇軾去外面活動,訪親拜友。這時我就寫他耳朵里聽到的謠言,那時候汴京正是謠言最盛的時候,因為年初時宋仁宗突然發(fā)瘋了一樣說胡話,說皇后和太監(jiān)要謀殺自己,宮里出現(xiàn)了各種謠言。宋仁宗沒有太子,也沒有皇子,很多像歐陽修這樣的大臣都秘密上書,勸諫他馬上收養(yǎng)一個宗室,立個太子。而當時民間的軍人和百姓都很崇拜樞密使狄青,之前下雨時狄青的房子被淹了,他就搬到大相國寺的一個院子里住了一段時間。

他去大相國寺的佛殿里讀書時,偶然有人路過,很驚訝地說,狄青在佛殿里讀書的樣子,就像真龍?zhí)熳幼趯m殿里面。這就是當時汴京的謠言,架勢像宋太祖陳橋兵變之前一樣。歐陽修等人就給皇帝上書,希望盡快把狄青解職,派他去地方當知州,不要再掌握兵權(quán)。所以在當時的汴京,蘇軾能聽見各種謠言。

我也寫了很多其他細節(jié),比如他能在汴京吃到四川老鄉(xiāng)做的川飯,也能買到四川出產(chǎn)的著名特產(chǎn)乳糖獅子。所有這些細節(jié),包括他眼睛能看見的、他耳朵能聽見的,構(gòu)成了他生命的體驗。我想通過這些細節(jié),寫出蘇軾對這座城市整個政治文化生態(tài)的體驗。

這就是我所說的視覺傳記,我希望寫出一個活生生的人,他在一個很具體的場景里面生活,有他自己的各種問題,有復雜的人際關(guān)系,他不是超脫所有人的一個漫畫式的主角,他是一個具體的人。我想寫一個具體的人怎么一步步成長,從眉山縣城的一個青年變成汴京的一位名士,又因為這種名氣而不斷遭受非議,當然也有各種羨慕的眼光。我希望盡可能地寫出他和他的時代全畫幅的場景,而不僅僅是拎出一個人來不斷地贊美、不斷地夸獎。

要達成這一點,在寫作過程中需要處理很多信息。我不僅看蘇軾自己寫的文字,也看各種正史和文獻,以及同時代的人寫的筆記。我需要找到某個信息,查證它的年月,然后把它重構(gòu)在整體的寫作情境里。而且還要跟蘇軾具體的處境建立關(guān)系,比如一開始寫汴京,我會盡量寫得豐富,把各方面寫到,因為蘇軾當時是一個年輕人,一進入汴京這座城市,他的耳朵、神經(jīng)都打開了,肯定會吸納更多的信息;但是后來寫到儋州,我只會寫他偶爾聽到某人的死訊這類消息,因為我在模擬當時的信息傳輸,某個詔書發(fā)布了,蘇軾可能3個月后才知道;某個人死了,他可能一個月后才知道。

這些細節(jié)我都會按照當時的信息傳輸效率大致算一下,然后寫他大致在什么時候聽到某個消息。而且當時的政治信息很多,蘇軾又已經(jīng)非常年老,甚至沒有心情出城去游玩了,他對信息的吸收也會降低,所以我還要判斷出他可能關(guān)心哪個消息,比如某個舊黨的人死掉了,他可能會知道,我就把這個寫進去;其他對他來說不重要的消息,我就不寫。有時候我會想,我可能在替蘇軾判斷這個信息對他有用還是沒有用,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,我必須這樣判斷,不然這本書就寫不成了。這就是寫作者在背后要做的工作。

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收錄了眾多畫卷和書法作品,構(gòu)建了蘇軾在不同人生階段可能體驗到的視覺景觀。

↑點擊上方圖片即可入手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↑

重建蘇軾對空間的感知

如果有人問我,你寫完這本書以后,對蘇軾有什么認識?我會說,寫作的過程中也是我學習和更新認知的過程。我心中原來那個蘇軾好像瓦解了,通過寫作,我更新了對蘇軾的認知,也重建了對蘇軾和他的時代的很多看法。

首先就是蘇軾和當時空間的關(guān)系。剛才已經(jīng)提到蘇軾對汴京的感知,再來說說我對蘇軾途經(jīng)道路的理解。在蘇軾那個時代,他從河北定州被貶謫到海南儋州,一路上順利的話要走兩三個月,如果中間遇見雨雪,或者某個地方發(fā)生戰(zhàn)亂、混亂,他可能要走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到達,這是他當年對道路和時間的體驗。但是我現(xiàn)在去儋州考察,坐飛機3個多小時到達海口,租輛車再開兩個小時就到儋州了。

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都是按小時甚至是分鐘來算的,但是在蘇軾的那個時代,他對時間的感知常常是按照月來算的。而且一路上,如果身份是去上任的官員,他可能每天走四五十里便會在官方的驛站休息,然后就有縣尉、通判之類的官員來招待他,舉行酒宴,他要跟這些人社交,給這些人贈詩,感謝對方的招待。如果他是被貶謫的官員,待遇就稍微差一點,不會有高級的官員出來接待,但還是有比較低級的官員邀請。他是以這種方式體驗整個路途的。

我在書里面特意寫過蘇軾的兩段旅行。第一段是他25歲時,結(jié)束了在老家眉山為母親守孝的3年,跟父親、弟弟帶著一大家子人,坐船沿著長江出三峽,從襄陽北上去汴京。我專門寫了這段路上他經(jīng)過什么地方、在什么地方寫了什么詩,想要突出這種空間感知對他的影響。正是在這樣的感知中,他第一次開始用心寫詩。

另外一段,我特意寫了他對廬山的感知。他被貶謫到黃州幾年之后,得到宋神宗的赦免,可以到北邊一點的地方居住。北上的過程中,他特意去了一趟廬山,我就專門寫他上廬山時對空間的感知。比如有個細節(jié):我們現(xiàn)在可能覺得一個文人上廬山,應(yīng)該是獨自去感受風景,但實際上不是,蘇軾上廬山的時候,已經(jīng)是有名的詩文作家和名士,所以他旁邊跟著一大堆人,有的希望他題字,有的希望他贈詩,有的希望他去搞場講座。這個過程中,蘇軾既有對廬山空間的體驗,也有對這些人事的體驗。這些細節(jié)我認為是很重要的。

我總覺得,我們現(xiàn)在的感知習慣都是經(jīng)過影視劇調(diào)教的,老希望5分鐘出現(xiàn)一個高潮,15分鐘死一個人最好,但這本書里沒有這樣的情節(jié),書里寫了許多他在貶謫路上的百無聊賴。它有點像法國的一種電影理論"視覺主義",不重視劇情的激烈,重視的是日常生活里的沖動、偶發(fā)事件,所有這些交織在一塊,構(gòu)成了電影的"視覺交響樂"。

我寫這些細節(jié),也是希望讓大家體會到當時人們對時間、空間的感知,所以我也有意地在一些文字上把節(jié)奏稍微放慢一點,或者寫得更細一點,讓讀者感受到蘇軾和空間的這種關(guān)系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也在重新認識自己,重新認識一個地方。這些東西跟我的生活、我的寫作、我的經(jīng)驗都交織在一起。所以有時候我覺得,寫古代的人物,其實跟寫一個當代人物沒太大區(qū)別,只不過你需要去重新理解古人,用一種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他們。

《三峽瞿塘圖》,蘇軾從四川沿著長江下三峽的場景,從此圖可以想象。

蘇軾和寫作的關(guān)系

通過寫這本書,我也重新理解了蘇軾和寫作的關(guān)系。大家知道蘇軾的詩、詞、散文都寫得很好,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,在蘇軾那個時代,對文學的評價、對各種不同文體的感受是怎樣的?

如果翻開蘇軾的文集,你會看到他有很多職務(wù)作品,尤其是他當起居舍人、翰林學士的時候,寫了很多任命公告。現(xiàn)在除了蘇軾的研究專家,絕對沒有人去翻那些東西了。我們喜歡看他寫情、寫景的詩詞,能夠產(chǎn)生共情,但是在他活著的那個時代,那些職務(wù)作品才是最重要的,是當時的士人包括蘇軾最看重的東西。蘇軾寫過3部解釋經(jīng)學的著作:《易傳》,解釋《周易》的;《書傳》,解釋《尚書》的;《論語說》,解釋《論語》的。他把這3部作品修改多次,寶貝得不得了。他生命的最后階段,從海南島得到赦免,過海的時候都隨身帶著它們,他還老擔心船翻了,這三本書要怎么辦。

蘇軾死了以后,弟弟蘇轍寫他的祭文和墓志銘時,也特別強調(diào)說哥哥的文章天下第一,尤其重要的就是這些解釋經(jīng)史的著作,希望能流傳千古。這跟當時世人的普遍心態(tài)有關(guān)系,他們最重視古文和解釋經(jīng)學的著作,其次才是表達心志的詩,至于表達你儂我儂的詩詞,是等而下之的。這就是他們當時對文學的排位,和我們現(xiàn)在的認知差異特別大。

實際上,在25歲之前,蘇軾幾乎沒寫過詩。為什么呢?第一,父親蘇洵不擅長寫詩,蘇軾也沒有受到家風的熏陶。第二,在當時,雖然詩也是科考的內(nèi)容,但它相對來說好掌握,容易應(yīng)付,所以士人主要的精力都用來學寫更難的策論文章或長篇的賦。第三,當時主流士人都重視古文,輕視詩,更輕視詞。所以蘇軾在去汴京趕考之前,很少寫詩,他參加科考時得到贊賞的是他的文章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。

蘇軾25歲時從老家出長江,是他的第一次創(chuàng)作之旅,他從此才開始寫詩,而當時也只有他的妻子、父親、弟弟知道他寫詩,他在京城是沒有任何詩名的。一直到大約10年之后,他在杭州當通判時,詩名才傳了出去。恰好那時候歐陽修也過世了,而歐陽修生前已經(jīng)指認蘇軾為下一代的文壇盟主,于是他成了當時天下最著名的詩文作家。而且他的出名也借助了當時一種新興的技術(shù)——雕版印刷。雕版印刷雖然在唐末已經(jīng)開始應(yīng)用,但原來主要應(yīng)用于佛畫或佛經(jīng)。

到了北宋,時人的詩文集慢慢被印行,蘇軾在杭州當通判的時候,已經(jīng)有當?shù)氐臅话阉脑娂〕伞跺X塘集》傳播。雕版印刷的詩集,再加上抄寫,加上口耳相傳,使得蘇軾在熙寧末期的時候,變成了全國最知名的詩文作家。

蘇軾開始寫詞,也是在杭州因詩出名的這段時間里。他當時的官方職責之一就是招待南來北往的官員。因為杭州是京杭大運河南部的起點,也是當時東南的經(jīng)濟中心,所以來往的官員非常多,他經(jīng)常要負責舉辦宴會、招待官員。這種宴會上一般都要招官妓來演唱曲子詞助興,所以他當時就接觸到很多歌妓,聽了很多曲子詞,而且也跟其中一些歌妓有了你儂我儂的情感關(guān)系。

另外,他還認識了一位寫詞的大家張先。張先當時已經(jīng)81歲,但身體非常健壯,經(jīng)常到杭州、蘇州參加各種活動、酒宴。蘇軾和張先認識以后,也經(jīng)常探討詩、詞的寫法,張先可能也指點過他。在這期間,蘇軾才開始寫詞,逐漸變成一個詞作家。但因為詞受到士大夫的輕視,蘇軾一生只寫了360首左右,而詩則有2700首左右,文章更多,有4800余篇。從這個數(shù)量差別,也能看出當時各種不同文體的等級制。

現(xiàn)在保存下來的蘇軾詩文集很厚,大家有沒有想過,它們?yōu)槭裁茨鼙4嫦聛??古代很多詩文作家的作品都沒有了。其實是因為蘇軾是一個有檔案意識的作家,他寫了東西,一般都會保存一份草稿,讓兒子收納起來。我認為他這是受到了白居易的啟發(fā),白居易和蘇軾有很多相似點。白居易活著的時候就成為中唐最著名的詩文作家,他有明確的作家意識和檔案意識,晚年把自己的作品整理好以后,讓親友抄了5份送到5個佛寺保存,還讓親戚保存了兩份。

蘇軾也有類似這樣的意識,希望作品能流傳下去。李白就沒有作家意識,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散佚了。杜甫運氣好一點,保留了1400多首,他最后窮困潦倒,詩作很容易被散失掉,但他就是非常幸運,作品流傳下來了。而像白居易、蘇東坡這樣的人,他們的作品一定能流傳下來,一是因為他們有檔案意識,二是他們在世的時候已經(jīng)非常著名,很多人在抄他們的詩集文集。

四十卷《東坡集》殘本(局部),南宋年間杭州刊本。

蘇軾和同時代人的關(guān)系

我還很關(guān)注蘇軾和他同時代人的關(guān)系。對蘇軾的命運影響最大的是他跟皇帝的關(guān)系。他一生經(jīng)歷了5個皇帝,前兩個皇帝是宋仁宗和宋英宗,他是在宋仁宗的統(tǒng)治下考中了進士和制科第三等(制科第三等的難度和進士的狀元相等),在官員群體里一下子變得非常著名。再加上他的文章一直得到歐陽修的稱贊,所以他在士人階層里面也非常出名。后來他的詩也非常出名,于是成為當時最著名的一個全能型高手。宋英宗也非常贊賞他,想把他提到翰林院當修起居注這樣的官職,作為自己的近臣,只不過當時的宰相韓琦反對,所以沒有提拔成。

但是很快,到下一任皇帝宋神宗統(tǒng)治期間,蘇軾的命運就發(fā)生巨大的轉(zhuǎn)折。宋神宗啟用王安石實行新政,當時新舊兩派官員起了激烈的政治沖突,是思想、權(quán)力上的全面沖突,雙方互相罵對方是小人和奸臣,政治斗爭越來越激烈。而蘇軾傾向于舊黨這一派,所以他在熙寧四年被排擠到地方,此后在宋神宗統(tǒng)治時期,他一直在地方為官,這期間掌握朝政的都是新黨官員。蘇軾后面經(jīng)歷的宋哲宗、宋徽宗時期,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越來越嚴密,黨爭也越來越激烈。

在這樣的時代里,蘇軾和他同時代的其他士人發(fā)生了各種各樣的關(guān)系。比如歐陽修是他的貴人,直接指認他將來繼承自己的地位。

而王安石簡單來說是蘇軾的敵人,但實際上他們的關(guān)系也經(jīng)歷了各種變化。最開始王安石是有點輕視蘇軾的,也輕視蘇軾的父親蘇洵,因為當時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京城時,把文章獻給歐陽修、韓琦等,王安石也看到了。王安石對蘇氏父子的文章有個整體的評價,覺得是戰(zhàn)國謀士寫的那種權(quán)謀文章,游說人們搞陰謀詭計。而王安石自認為他研究的是經(jīng)學,就是孔孟之學,他是從經(jīng)學出發(fā)推斷出一整套關(guān)于道德和政治制度的整個改革計劃。所以他覺得蘇軾這樣的人沒什么定見,比較輕視蘇軾。

在熙寧九年,王安石被第二次罷相以后,他回到金陵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南京閑居,這時候他就比較心平氣靜,可以不單從政治的角度去看待蘇軾了。蘇軾那時已經(jīng)成為知名的詩文作家,而王安石晚年也頗有意于寫詩文,這才意識到蘇軾真的是可以和自己匹敵的詩文作家。他看過蘇軾的雕版印刷文集,還寫過幾首和詩,并夸贊蘇軾寫的《表忠觀碑》。他們雖然在元豐七年之前沒有直接見過面,但互相知道對方寫的詩和動態(tài)。

到了元豐七年,蘇軾離開黃州,在北上的過程中拜會了王安石。很多人都把這看作一次和解的會面,但我認為他們其實是互相有保留的。比如蘇軾保留了一個秘密,他當時已經(jīng)寫完了《易傳》《論語說》《書傳》,但他沒告訴王安石這個消息,為什么?他實際上是要在經(jīng)學解釋上跟王安石競爭。王安石那時已經(jīng)跟他的兒子編纂了《三經(jīng)新義》,通過朝廷的力量發(fā)到全國的學校,成為官方標準教材。

但是蘇軾覺得自己在經(jīng)學界也可以跟王安石一爭高下,他想等以后把自己的書稿修改得更精彩后,再拿出來印刷和傳播,所以他是有保留的。當然,他們對朝政和其他方面也有保留。但他們也有互相欣賞的部分,比如蘇軾要離開金陵時,王安石邀請?zhí)K軾互相書寫對方的幾首詩,當作紀念。他對蘇軾的才情肯定是欣賞的,甚至有點嫉妒。所以蘇軾跟王安石的關(guān)系,就是這樣既有互相欣賞的成分,但也有所保留。

蘇軾跟黃庭堅的關(guān)系也很有趣,我在書里也寫了幾筆。蘇軾和黃庭堅在第一次見面之前,做了15年的筆友。蘇軾知道黃庭堅這個名字,是因為蘇軾的朋友孫覺是黃庭堅的岳父,蘇軾在杭州當官的時候,孫覺給他介紹過黃庭堅的詩文,蘇軾也公開夸贊過他,但兩人沒有見過面。一直到元祐元年,蘇軾北上到汴京當官,兩人才第一次見面。在當時的汴京,他們被看作一個政治集團,但后來他們的關(guān)系有了一些變化。

在元祐后期,黃庭堅的詩文確實很出色,上升得很快,當時的人已經(jīng)開始把他和蘇軾并稱"蘇黃"了。蘇軾倒沒怎么樣,但蘇轍對此好像有點不高興,其中也涉及當時政治的一些人際關(guān)系。他們的關(guān)系似乎快到破裂邊緣了,但這時發(fā)生一個偶然事件,黃庭堅的母親病逝,按照當時的禮制,他要回去守孝27個月,這就避免了蘇黃兩人的進一步?jīng)_突。所以在一個集團里的人,可能也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,當然未必是由蘇軾引起的,可能是其他人引起的。

我發(fā)現(xiàn)當過記者,再寫蘇軾這種人物,會有一些好處,因為你相對來說社會經(jīng)驗會稍微多一點,會用常情常理去推斷古代人物,所以不容易夸張,不容易把古代人物寫成一個真空里面的英雄、一個仙人,你知道他必然要面對生命中的一些糾結(jié),以及官場上各種各樣的明槍暗箭。名氣給蘇軾帶來了好處,很多人仰慕他、拜會他,求他寫文章、寫題跋,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,尤其是在官場上,名氣大反而容易招來是非。

蘇軾在元祐年間雖然是當時的翰林學士,也是禮部尚書,可以說是京城的權(quán)貴之一,但他的處境非常難,因為有很多年輕的諫官、御史不斷上書攻擊他、彈劾他,一些人甚至只是想借助攻擊蘇軾來讓自己出名。所有這些事情都糾葛在一起,不僅蘇軾自己受影響,跟他交好的黃庭堅、秦觀這些更年輕的才子全都受到影響,官職都比較低微。但蘇軾沒辦法,他已經(jīng)是這個世界上詩文最有名的人了。他在汴京真的不愉快,他寧愿去當一個地方官。

我還寫到了蘇軾為什么成為宋哲宗最恨的人。蘇軾在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期間教過宋哲宗,兩人按理說是有師徒之誼,在哲宗親政以后,蘇軾本來有可能掌握更大的權(quán)力,甚至被任命為宰輔,但實際上并未如此,為什么?我寫了一個細節(jié),太皇太后去世前一年,皇帝要去南郊祭祀,回來路上發(fā)生了一件事,皇后和皇后的乳母騎著馬過來,沖撞了原來很整齊的儀仗隊。其他官員不敢上書糾正,蘇軾就寫奏折批評了這一行為。蘇軾當時是禮部尚書,他可能覺得自己應(yīng)該負責任地把這個事情反映出來。

但我覺得,這實際上是引起宋哲宗記恨的一件事情,因為當時正處于很微妙的一個時間段,那時候宋哲宗17歲了,已經(jīng)結(jié)婚,馬上就要親政,而蘇軾上這樣的折子,會被反映到太皇太后那里。這件事如果搞大,可能會成為哲宗的一個把柄,被人詬病連后宮禮儀都搞不定,又如何親政。雖然這件事情最后沒有搞大,但宋哲宗很可能因此記恨蘇軾,因為他是很希望親自掌握權(quán)力的。宋哲宗是真的討厭蘇軾,因為蘇軾被貶得最遠,去了海南島。直到宋哲宗去世,宋徽宗登基,向太后垂簾聽政時,蘇軾才得以回到北方。

我很注意這種細節(jié),我們現(xiàn)代人寫傳記的時候,往往有一種現(xiàn)代人的理性,對一件事會盡量列出特別全面的理由。但我反倒是懷疑的,因為一方面當時的信息溝通沒那么方便,一些今人猜測的理由當時的人未必知道;另一方面,人哪有那么理性?人有時候就要發(fā)瘋,就是要做一個不理性的決策,就是無端討厭一個人。你說古代人沒有這樣的嗎?可能也有,可能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決定了一個人恨另一個人。我寫傳記的時候,對此會選擇比較開放的態(tài)度。

蘇軾生命里的各種關(guān)系和沖突,我都寫到這本書里面,想要呈現(xiàn)一個群像,所有人都被命運卷到里面去,各種合力最后形成一個結(jié)果,有的人下墜,有的人上升。

所以我把這本書取名為"孤星之旅",這個"孤星"是有象征意義的,蘇軾是一顆孤星,因為他亮著,但是還有很多沒有亮的星星在天空中,只不過我們沒有看見而已,那些星星的命運是怎樣的?蘇軾有他亮的時候,也有他不亮的時候,他不亮的時候是怎樣的?我想寫的是這些,是他生命中的各種各樣的糾結(jié)。

《治平帖》,蘇軾寫給友人的書信。

可能是宋代畫家的作品,從中可以推想當時蘇軾和蘇門四子等文人雅聚的場景。

↑點擊上方圖片即可入手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↑

蘇軾作為一種藝術(shù)的存在

最后,我想聊聊蘇軾和藝術(shù)的關(guān)系。其實他的生命里有很多為難,有很多糾結(jié),但藝術(shù)給他提供了一個渠道,讓他釋放自己,讓他從政治的控制、思想的控制里逃逸出來,這種東西對他非常重要。

他為什么喜歡造園?他為什么寫不太重要的詩,還寫更不重要的詞?他為什么明明基礎(chǔ)技能很差,但還是要畫枯木怪石的畫?他為什么老追著別人給他講笑話、講鬼故事?在我看來,這些都是屬于私人空間里的藝術(shù)方式,能夠讓他解放一下、逃避一下。蘇軾一直在當官,有將近10年的時間里,他一直被貶謫,實際上是有很多難處的,但這些藝術(shù)的方式讓他超越出他所在的那個空間。

比如他在儋州,那里完全是一個偏僻的小鎮(zhèn),連店鋪也沒有,每五天才有一個集市,你想吃肉的話,得等集市上當?shù)乩枳宓睦习傩漳脕砣?,你才能買到。如果刮風下雨,集市不開,你可能十幾天都吃不到肉。所以蘇軾曾經(jīng)寫過一首報春詞:

便丐春工,染得桃紅似肉紅。

他說春天來了,春風你快點把桃紅染成肉紅吧。他為什么把桃紅比作鮮肉的那種血紅?那是因為他已經(jīng)十幾天沒吃肉了,他渴望吃肉。所以寫詞的方式就讓他想象到,哎呀,我吃到這個肉了!他用這種方式來吃一頓,得到一些美好的感受。

我也寫了蘇軾如何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。他也遭遇過中年危機,有他的情感上的失落,有他彌補空虛的方式。這些藝術(shù)的方式幫他超脫了具體的困境,而這可能也是我們現(xiàn)代人之所以感覺到親近他、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
在這本書里,我還寫了很多關(guān)于蘇軾的閑筆。比如我寫蘇軾在一個夜晚舉頭看見了星星——

大星光相射,小星鬧若沸。

為什么寫這個呢?其實很簡單,人是有感情的,你很孤獨,一個人在路上走著,突然抬頭看見星空,你會駐足一下。我覺得我們的生命中需要那些看起來不重要,但是能讓你發(fā)一會兒呆的東西。我是在用寫作來模擬這種生命體驗,我就希望他在那兒發(fā)一會兒呆,我不希望他一直按照邏輯生活。這些細節(jié)構(gòu)成了一個鮮活的蘇軾,你了解了他的真實,才會更理解他哪些地方是超越現(xiàn)實的。

我還寫了很多很可笑的事。比如蘇軾喜歡練養(yǎng)生術(shù),但他每次都是練了十幾天以后,因為喝酒或參加宴會又破戒了,然后他就不練了,過一段時間又去練一個新的東西。我不動聲色地寫這些事情,實際上是邊寫邊笑,感覺這個人就是狗熊掰棒子,摘了一個苞米又丟了一個,但這就是蘇軾,這就是一個活躍的人,他有點空想,想長生不老,但最后到了儋州,他也知道這是空想。他已經(jīng)很衰老了,沒原來那么活躍,但有時候還想要辟谷,盡量少吃飯,節(jié)省點糧食。

蘇軾的詩歌里有很多鮮活的場景,我寫這本書時有時候也在想,我真的是因為前面說的那3個理由而寫蘇東坡傳記嗎?是不是有另外一種很簡單的刺激呢?也許真的有,因為我小時候,大約五六年級的時候,經(jīng)常去翻父母的抽屜,找點吃的或者玩的東西。有一天,我翻開我爸爸的抽屜,抽屜里有一疊紙,我拿出來一看,是一套關(guān)于西湖的明信片,有一張里面有一片竹林,翠綠的竹子占滿整個畫面,那種綠真的把我吸引住了,那就是我對江南最初的視覺印象。

《瀟湘竹石圖》(局部),據(jù)傳為蘇軾畫作。

《枯木怪石圖》(局部),據(jù)傳為蘇軾畫作。

這個場景馬上跟蘇軾寫杭州的詩詞連接在一塊兒,構(gòu)成了我對天堂、對美好的想象。過了幾年,我買了那本《三蘇選集》,開始閱讀它;又過了將近30年,我開始寫這本書。有可能只是因為這樣一種視覺刺激,驅(qū)動我寫了這本書。

主講人:周文翰

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作者

文字整理:許祿·讀庫編輯

↓點擊下方圖片即可入手《孤星之旅:蘇東坡傳》↓

標簽: